最近广州的空气湿度变大了,不少人感到身上湿气很重,于是
要想祛湿,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温”。
邱超平介绍,这是因为湿气性属阴寒。《内经》说:寒者温之。因此,温法是治疗湿气的根本大法。可是,赤小豆和薏米都属微寒性,对于本身就属于寒性体质的人就更加不适合了,可能会越喝越寒,越喝湿气越重。
祛湿还要健脾。健脾很重要,但只有炒过的薏米才能健脾,因为炒用能够减轻它的寒性。赤小豆健脾作用其实较弱。所以从健脾的角度说,直接用赤小豆薏米煮水祛湿的效果也并不好。
不过,赤小豆和薏米本身的确具有祛湿的功效,但真的要祛湿,必须要跟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的药,搭配起来才行的。邱超平建议,有几种搭配可以考虑:
第一种:加胡椒(粉)或姜。胡椒温中的作用强,不但能中和寒性,还能给脾胃加一把火。生姜夏天用,尤为适宜。夏天空气湿度高,通过生姜,能够发散水湿。
第二种:加白扁豆。扁豆是温性。但是尿酸高的人要注意,不宜过多食用。
第三种:加天麻。有些人湿气重,脑袋昏昏沉沉,可以加天麻,天麻温性。
邱超平介绍,祛湿还可以用发汗法。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让湿气通过出汗的方式,从体表的每一个毛孔散布出去,扩大湿气去除的通路和面积。泡脚和运动都是不错的出汗方法。这里要提醒的是,从中医角度来说,祛湿的出汗方法,叫做“出一层蒙蒙细汗”,因此要避免运动量过大,或过于剧烈,泡脚的话要避免水温过高,泡的时间过久。
要不想湿气裹身,还要避免久坐。中医认为人体内气走得不顺,容易生湿气。湿气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久坐之人易生湿。所以想祛湿的话,就要理气,工作一段时间可以站起来,做做八段锦或来回走动下,让全身气血通畅。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辉通讯员简文杨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张华、谢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