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伏不去 重在祛湿健脾
秋来“伏”不去,养生重在祛湿养脾胃。这是因为立秋之后,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这时调养脾胃,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中医常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南方人对这点深有体会。湿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每当人们感到体胖痰多,舌苔厚腻,腹部赘肉,下肢水肿,大便不成形,精神困倦的时候,不用怀疑,这就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薏米红豆祛湿为何不管用
两广老百姓都非常重视祛湿,也很爱吃红豆薏米来祛湿。集萃堂中医馆提醒大家,祛湿并没有万用万灵的方子,每个人由于体质不同,祛湿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祛湿前应该先辨体质,否则方法不当不仅祛不了湿,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损害健康。
举个例子,薏米红豆,祛湿效果其实比较一般,体质虚寒的人更不宜过多食用。因为红豆性属微寒,薏米性凉,寒凉的药物会影响气的运行,而专业祛湿是通过发汗,薏米红豆都不能发汗。
另外,炒过的薏米才能健脾,因为炒用能够减轻它的寒性,但红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和红豆是有区别的。
去湿气 先健脾
集萃堂中医馆全国名老中医、消化内科专家李桂贤教授提醒,中医认为,去湿气先健脾!祛湿的根源在于健脾,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脾虚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
薏米赤小豆搭配,本身确有一定的祛湿功效,不过较弱,所以最好跟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的中药比如芡实等搭配,效果才更佳。《本草纲目》就有一个食疗方,是将薏米炒到微*,然后与芡实、赤小豆搭配食用祛湿。
祛湿不当 小心损脾耗阳
有些人喝了寒凉的薏米赤小豆,表面上湿气热气压下去了,症状减轻,但实际上却把脾给伤了。大家都知道,寒凉的食物药物会损伤阳气,所以这些人对湿气的抵抗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
集萃堂中医馆提醒大家,中医所谓的“湿”,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简单。因此,如果要对症解决,最好还是找医生为您辨证,再标本同治。
(内容来自网络综合)
集 萃 名 医
李桂贤
全国名老中医、首届广西名中医、主任医师,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广西中医药学会顾问,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消化系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曾任广西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7年。临床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的各种病证,尤其擅长于中医脾胃病、肠道病证以及肝胆疾病的诊治。对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以及久咳、汗症、失眠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每周四上午、下午,周六上午
—医馆位置—
-(前台),
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