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硒望田园农业大健康何登骥功能农业 [复制链接]

1#

“硒”望田园-农业大健康·何登骥:功能农业生物科技创新梦

(文、图/南方网记者刘竞宇)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网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经信研究国研智库国情讲坛哲商对话万赢信采编:为实现花粉管道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育种目标,在逐梦的实践路上。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现已83岁高龄的资深研究员何登骥老师,经过了20余年持续不懈的艰苦探索.,准确掌握了一套新型花粉管通道分子育种技术。

图示:何登骥(右二)向袁隆平院士介绍试验田内的中稻新品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示:袁隆平院士与何登骥在试验田上交流,对试验田的一些水稻新品系竖起大拇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精耕细作育新苗

既为农民减负也为农民增产

经实践表明,该技术食品经检测系非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使目的植物达到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万祥军说:“这套一系列花粉管通道法的生物育种技术,在何登骥老师的研究所使水稻育种变得更快捷、稳定,可控性强,安全、实用性更广泛。目前已经育成一批带有目的性状的多功能的水稻新品系和稻种资源。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品系)在长相、产量、品质、功能、抗性、适应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谋定研究: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对话何登骥教授,感触最深的是何教授对水稻研究的那份痴情。他40多年如一日,把全部的心血付诸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探索;退休之后,痴心不改。他对水稻的爱,完全融入到骨子里。

再就是,在他身上看到了科学无止境。从单季稻到双季稻,从近亲杂交到远缘杂交,几十年来,何登骥和他的同仁不断将水稻育种技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最后,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何登骥退而不休,要做一个永不退休的家庭院士,并乐此不疲,充分展示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创造中,生命才能变得永恒;只有在创造中,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展现。

精耕细作育新苗,既为农民减负也为农民增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大米是全国60%的人的主食。在我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上,如何让水稻亩产提高、耕种成本降低,是何登骥等水稻种植专家日夜思索的问题。

对话中,何登骥若有所思地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目前农村的不少劳动力正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改变耕作方式、减少劳动力支出、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是他们在过去十多载的研究出发点,“我们希望未来能用更少的人耕种更多的水稻田,而且亩产量能比目前翻几番。”此外,他们希望研发的新品系水稻种子能更适合大型集约化直播、机播的种植需求,满足种粮大户的实际需要。

在年6月,国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产粮大县培训班上曾表示,让自己的饭碗装满自己的粮食关键要做到“两藏”:“首先是藏粮于地,守住耕地红线,其次是藏粮于技,让科技成为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从年起,何登骥在试验田上孜孜不倦的耕耘,通过生物育种技术的手段,研发出多个高产低耗的水稻(品种)新品系,无疑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藏粮于技”的理念。

“常规种植的水稻一般是亩产斤左右,但我们现在培育出的多个水稻新品系理论亩产可以达到斤以上。”8月24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中稻试验基地,水稻研究员何登骥指着正在抽穗的“中优(大穗)”稻苗兴奋地告诉记者,历经近20年时间,他们终于研发出比常规水稻亩产更高、种植成本更低的水稻新品系。

虽然今年种植的水稻还需要等待半个月才能收割,但根据目前的长势,何登骥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这两个中稻新品系理论亩产达到斤不成问题,甚至很可能更高,实际产量以明年大面积试种实际收割产量为准,这个我们充满信心!”何登骥解释,以每亩有效穗约为16万株,平均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在90%以上,每千粒约重30g,“因此理论上这两个中稻新品系的亩产可以达到公斤/亩。”

图示:韶关市发展研究中心高质院院长邓泗洲参加了调研。

图示:何登骥在试验田观察水稻的长势。

称赞前途无量

袁隆平喜看何登骥中稻新品系

“穗子够大的!这个可以再配(种),前途无量!”9月8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着助手突然现身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一个中稻的试验田,指着田里茁壮的中稻苗竖着大拇指称赞道。袁院士所称赞的中稻,正是在当时已退休17年的水稻研究员何登骥所培育的“中优(大穗)”新品系。

到底这个新品系的水稻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获得袁隆平的称赞?在培育这个水稻新品系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水稻新品系的培育对我国的水稻种植将带来什么意义?我们再次走进水稻研究员何登骥的试验田进行调研考察。

惊讶!袁隆平突然现身自己的试验田。当天下午4时许,湖南省长沙市的水稻研究员何登骥正在家中整理自己试验田里的水稻资料,突然他的手机传来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开手机屏幕之后,他听到了一个惊喜万分的消息:“袁院士带着助手来到了他的试验田。”

再三确认情况后,何登骥马上带着自己现有的研究资料,匆匆赶赴长沙市东郊的一个试验田。当时,长沙市的最高气温达32℃,炎热的天气加上焦急的心情,一路上何登骥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10多分钟的车程之后,何登骥终于在试验田上与袁院士会面。据了解,袁院士是听到自己的助手反馈说何登骥正在试验的中稻新品系亩产量较高后,马上决定来何登骥的试验田看个究竟。

当天艳阳高挂,在何登骥的引领下,袁院士逐一了解试验田上的不同品系,在种植“中优(大穗)”、“中优(大穗)”等多个品系的田埂上,袁院士停下了脚步,一边用手捧着稻谷,一边详细了解这些中稻的生长情况。在栽培“中优(大穗)”新品系的田埂边,袁院士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一边抚摸着稻谷一边跟身旁的助手说:“穗子够大的!”当得知这个水稻新品系的杂交技术后,他竖起了大拇指点赞,“这个可以再配(种),前途无量!”

据了解,在离开试验田前,袁院士透露出与何登骥一起合作的意向,建议由何登骥将试验田里长势较好的“中优(大穗)”等矮杆新品系做恢复系,与袁院士的不育系配新的杂交组合。我们了解到,在农业生产上,水稻产量主要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谷粒重三要素组成。谷粒重一般由千粒重表示,是粒长、粒宽和粒厚的综合体现。中优(大穗)新品系理论上亩产可达.4公斤。

对于引起袁院士兴趣的“中优(大穗)”新品系,到底牛在哪里呢?何登骥向记者介绍说,这个新品系是自己试验田中39个新品系中的佼佼者之一,它的株高大约在厘米,属于矮杆类型,每穗长约26厘米,种植密度约在6*7.5寸。

根据初步测算,何登骥试验田里的“中优(大穗)”新品系理论上每亩大约有1.33万兜,每兜的有效穗从5至12个不等,加上边际的种植兜数,试验田里平均每兜的有效穗数能达到9.5个,因此每亩有效穗数约达12.67万个,按照每穗实粒数.9粒,每千粒约重30克计算,理论上亩产可以达到.4公斤。

“袁院士看到的‘中优(大穗)’是我在今年5月17日播种的,6月15日移栽,8月6日出穗,全生育期在天左右。”何登骥告诉记者,这个新品系是在年进行第一次DNA导入的基础上,在年冬天进行第二次DNA导入,经过年至年连续三年在长沙、海南一年两代选育,终于在年秋天在长沙形成第七代稳定品系,它拥有高产、大穗、高结实、基杆粗壮、适宜直接播种等多个特点。

专注十多年

潜心研究水稻品种求突破

做梦,追梦,圆梦三部曲,似乎在何登骥老师的心目中,不只是赤橙红绿青蓝紫,五彩缤纷梦飞扬。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追梦、寻梦、圆梦,梦想成真!这位已是82岁高龄的资深研究员,谈起自己的梦想与实践,就有说不完的农科话题,骨子里散发出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追梦情怀,那种敬业拼博精神,脸上热辣辣光彩,展现着满满的激情,总是令人感动!

要在水稻研究上做事业。何登骥老师年2月出生于湖南道县一个农村家庭,在那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吃饱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从小他就在心里许下一个心愿,以后一定要研究一种水稻,让所有人都能吃饱。年,何登骥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从此踏上了水稻研究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何登骥回到了家乡的农业局,本想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的水稻研究做点贡献,可落后的技术,让何登骥满腔的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年,何登骥离开了农业局,来到了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开始从事水稻常规育种研究。历任副所长、所长兼书记,担任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省农业科技进步奖评委,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研究所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何登骥却非常满足,他觉得只要有地方给他做事就够了。他从来都不怕辛苦,几乎每个周末都能在稻田里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以前,每个水稻品种的研究都要经过七八代实验,速度特别慢。为了加快水稻制种的速度,何登骥开始奔波于湖南与海南两地,把一年只能生产一季的水稻变成了一年生产两季。年,他研究出的湘晚籼水稻1号获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而后,他又相继研制出湘晚籼4号、12号等各种品系的水稻。年底,何登骥担任水稻所的所长。所长每天有很多行政事务需要处理,剥夺了不少研究的时间,何登骥觉得很遗憾,于是多次申请辞去所长一职,甚至还申请提前一两年退休,尽量腾时间来搞研究。

他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和水稻分开过。退休前,他培育了8个水稻新品种,5次获科技成果奖,创经济效益2.52亿元。主持了湖南省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课题,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参与主持育成的湘晚籼一号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八五”期间,主持湖南省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协作攻关,共21个品种通过省审(认)定,比原计划超额完成25%。为湖南常规稻育种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作出了极积贡献,为湖南省水稻所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年,何登骥终于从一线退了下来。卸掉了职务工作的压力,决定全心全意把在职时尚未完成的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的研究推向新台阶。同时,何登骥注册成立了“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聘请他的堂弟农艺师何加太夫妇作他的助手。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攻关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

何登骥老师20余年的退休生活,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研究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上,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寒冬腊月,风雨无阻,他都坚持每天早晨5:00起床,农忙时不到7:00就来到育种试验田,晴天头戴草帽,雨天身披塑料薄膜,将旱粮、蔬菜、药材、野草等植物DNA溶液导入水稻受体。这种技术不仅具有不改变传统水稻固有的遗传性状,同时把水稻品种有益的隐形性状转为显性。

一直以来,水稻育种都采用近亲杂交,但近亲杂交不利于品种改良。早在年,何登骥就提出了一个水稻育种技术的新想法——实行水稻远缘杂交,将玉米、南瓜、丝瓜等植物的基因引入水稻中。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难度相当大的研究项目。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还将改善水稻的口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难以估量。何登骥决心迎难而上,他运用周光宇教授自主创新的新技术花粉管通道法,即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DNA导入受体水稻,进而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水稻新资源、新品种,培养出多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营养保健等多功能、多用途的水稻新品种。

他奔波于四川、辽宁、广东、沈阳等地,与多位水稻专家探讨育种方向,利用生物技术培养高结实、穗大的优质水稻品种。经过不懈地努力,年,花粉通道法取得很大进展,首次用超甜玉米DNA导入湘早籼21号的水稻,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湘早籼43号。此种水稻,比原来常规水稻,更结实、更优质、更加营养。到目前为止,何登骥已将30余种带有目的性状基因可食作物总体DNA导入水稻,如今他还在进行其他物质,如丝瓜、芭蕉、苦荞等植物导入实验,希望生产出更具营养性、食疗性的水稻。

何登骥老师成功地把其他农作物、植物DNA导入水稻,培育出一个个新型品种(系)。培养出来的新品种不仅在提高米质上取得骄人成绩,而且在人们食用后发挥出保健作用。这些稻米,有的可以增钙,有的可以补硒,有的可以降糖,有的可以养颜,有的可抗癌,增强免疫力。

如他培育的保健品种“中优”,含有大量的苦荞成份,苦荞不仅可以降糖,还有一种特殊成份叫“生物警察”,专抓体内致癌基因—自由基。人们食用了这些稻米,就象给自己身体注入了“长寿基因”、“健康基因”、“美丽基因”。任何收获不是巧合,而是每天的努力与坚持得来的。

年6月25日和7月11日,年6月至7月,院老科协副会长丁超英、涂武飞与笔者分别多次在上午和下午,来到何老师的试验田,试验田选种铺有5亩多地,多份材料。含有苦瓜、荞麦、蒲公英、玉米、东瓜,芦苇等DNA成份的水稻品种(系)竟相争艳!

金黄的谷粒,绿叶青杆交错在一起。有的已经收割,有的叶青谷黄挂满穗头弯下了腰。有的在抽穗,有的在灌浆,有的刚扬花,有的还是青苗。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老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有天气温达36度,天上没有云彩,大地没有微风,草木纹丝不动,稻田水汽蒸腾。只见何老师头戴一顶小草帽,一双高筒雨鞋,身背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若干小纸袋与塑料吊牌,一支铅笔,一个记载本,蹲在田里数禾篼,看穗子,数谷粒,鉴定植株。对表现好的摘下穗子,套袋考种。

我们看到,何登骥老师为实现花粉管通道法水稻育种技术付出的坚辛劳动,就像一个大国工匠,逐圆农科梦!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裳,稻叶刺伤了他的手臂,引起奇痒难受,胳膊起了很多疙瘩。在高温高湿的稻田里,工作3个多小时,没见他喝一口水。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喝水。傍晚7:00钟左右,我们离开建议他一同回家,他说:还要把今天的活干完才能回去。

在何登骥的试验田里,旱稻品系、再生稻、米粉加工稻、等其他水稻品系,利用芭蕉、薏米、芦荟、红茹、黄瓜、牧草、油菜、芦笋,南非草、荞麦等外源DNA导入水稻品种的各种育种材料纷呈芳华,带来希望。同时也给他信心,激励着他不忘初心,砥励前行。

我们看到一切新品种和新农艺都不是突如其来,自我发育和自我生长起来的,而是来自最纯粹的科学领域持续不懈的艰难探索得来的。可喜的是,在何登骥老师的不懈努力下,育成的优质稻种,已形成订单农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在产生积极影响。

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

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生物技术快速成长突飞猛进和广泛渗透,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了供强劲的动力源头。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分子育种,包括外源DNA导入和基因工程,两个层次的生物工程技术。

第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环节是分离目的的基因,构建重组分子,导入受体植物,筛选获得目的基因表达的后代。这无疑可以实现人工控制分子定向育种,但由于这一高新技术的复查性,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现代化设备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只能限于少数实验室进行。加之外界对该技术食品安全性的担忧,短期内难以广泛应用,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第二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远缘杂交。应用该技术,不需要原生殖体或细胞等离体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植株,易于育种工作者掌握和实践,可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发展分子育种,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供基础。

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远缘杂交。应用该技术,不需要原生殖体或细胞等离体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植株,易于育种工作者掌握和实践,可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发展分子育种。该技术食品经检测系非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使目的植物达到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

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的设想,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教授年在我国率先提出。江苏农科院作物所于年开始在棉花和水稻上进行研究,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农牧渔业部联合组织专家评议,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推广这一技术,国家有关单位在年5月、年12月、年5月、年11月、年9月分别在山东德州、上海、长沙、海口、长沙等地分别召开了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分子育种会议,植物分子育种取得健康长足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花粉管通道法,穗茎注射法,浸胚浸种等植物分育种技术,将外源DNA导入水稻、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新资源取得一定进展。花粉管通道法,既可以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又有育种时间短、操作方便的优点。年,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周光宇教授带着她自主创新的花粉管通道技术来到湖南省水稻所寻找合作伙伴。何登骥被这个全新的技术吸引住,立即答应与周光宇合作,由于他刚担任所里一把手,院领导没有批准他的要求。

江苏农科院选育出耐黄萎病、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广西农科院选育出耐旱、耐瘠、抗早衰高产糯稻新品种桂D1号。河南农科院选育出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年省科委将水稻研究所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列入“九五”攻关课题。何登骥老师参与了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该技术在低世代,优势特征不明显,可控性差等问题。为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是查阅资料作读书笔记,二是积极探索增加动手能力。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不改变传统水稻固有的遗传性状,同时把水稻品种有益的隐形性状转为显性。经过20余年的进一步探索,准确掌握了一套新型花粉管通道分子育种技术。这套生物育种技术,在他的研究所使水稻育种变得更快捷、稳定,可控性强,安全、实用性更广泛。

年湖南农业科学院成立生物技术研究室,年—年由省水稻所代管。年省科委将该研究室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列入“九五”攻关课题。何登骥老师参与了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该技术在低世代,优势特征不明显,可控性差等问题。

为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是查阅资料作读书笔记,二是积极探索增加动手能力。年,何登骥老师退休,卸掉了职务工作的压力,决定全心全意把在职时尚未完成的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的研究推向新台阶。

目前已经育成一批带有目的性状的优质高产水稻、耐盐水稻、含低隔水稻新品系、香型水稻品系、富硒水稻品系、旱稻品系等水稻品种和稻种资源。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系)在长相、产量、品质、功能、抗性、适应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如今他的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试验面积15亩,余份育种材料,分早、中、晚三大部分。在这些品系材料中,有10大系列品质优良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系)。成功审定了3个品种。年审定“玉米早稻D早21”,即湘早籼43,耐盐水稻,耐盐水稻于年在海南审定。

年其中新品系个,株系个,其他分。早稻份(个),其中新品系32个,株系个,其他份;中稻份(个),其中新品系25个,株系63个,其他份;晚稻份,其中新品系36个,株系个,其他份;耐盐水稻份(个),其中新品系8个,株系个,其他份。

1、大穗苦瓜早稻。

于年6月提取食用苦瓜外源总体DNA导入受体水稻新品系8早,经年至年每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和海南三亚种植选育,于年稳定,年作早稻新品系观察,年进入早稻品比试验,两次重复,全生育期天。平均亩产.5斤。比对照早优,(亩产.4斤),增产35.8%。

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化验分析结果:糙米率79.72%,精米率75.36%,整精米率61.07%,里白度乳白米长6.45毫米,长宽比3,直链淀粉0.91%,胶稠度米,糊化浓度2级,蛋白质含量9.68%。隔含量为0.12mg/kg,属低隔水稻品种!该品系茎杆粗壮,叶片挺直,耐肥抗倒,特大穗,高结实,每亩有效穗15.2万,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95%。表现突出,年已获农业部保护。

2、耐盐水稻新品系3个

耐盐水稻育种,于年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海南大学林栖凤从事耐盐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已经在耐盐蔬菜分子育种及分子生物研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年冬在三亚何登骥研究员与海南大学林栖凤教授合作,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由林栖凤教授提供的可食用性野生植物DNA导入三个水稻受体中,并获得导入的(远缘杂交)种子,从年起,林栖凤负责种子DNA检测和部分育种经费。经5年春冬两季分别在湖南、海南三亚、陵水等地种植和筛选,获得18个耐盐水稻株系。年在江苏盐城农科院院本部试验区和金海农场分别用0.1%、0.3%、0.5%轻、中、重三个代表类型进行试种,从中选出海湘、海湘、海湘三个品系(组合)。一般水稻耐盐极限为0.06%—0.1%。

年在江苏盐城大丰市金海农场,盐份浓度为0.3%—0.35%条件下,对来自全国16个品系(品种)进行中试,展示中何登骥选育的耐盐新品系“海湘”表现最为突出,熟期适宜,茎杆粗壮穗大粒多,长势旺盛,落色好。

年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示范种植耐盐水稻余亩,其中“海湘”种植50多亩。年10月21日,江苏农科院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在盐城召开耐盐水稻新品种现场观摩评议会,有武汉大学、沈阳农大、海南大学、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盐城市农委等20多位专家和领导,新华社、新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的代表参加观摩会。各耐盐水稻普遍长势良好,群体整齐一致。现场对“海湘”大面积种植测产,“理论产量为.4公斤/亩。

来自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陈绍清副教授,沈阳农大陈温福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盐城市农委王甫同推广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现场鉴定: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大学合作项目、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单位育成的一批优质、高产、耐盐水稻品种(系),在沿海滩涂种植表现好的耐盐性,具备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3、富硒水稻新品系生早7个、生晚1个

在登骥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笔者看到,6—8代品比丘块,富硒雀麦早稻、富硒大麦早稻、富硒苦瓜早稻、富硒蒲公英早稻、富硒水芹菜早稻、茭瓜大蒜富硒早稻、富硒功能性晚稻、富硒北方直播粳稻等品系,叶青谷黄,交相晖映。

其中富硒功能性生晚1,于年8月提取可食性蔬DNA导入广东省中稻品种黄华占,年长沙作晚稻品种稳定。年参加品比亩产斤。比岳优增产3.6%,在湖南试种亩。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检测,硒含量0.mg/kg,符合国家富硒稻谷标准(0.04mg/kg-0.3mg/kg)要求。

年12月国家(北京)食品研究所检测,硒含量0.mg/kg。符合国家稻米标准。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结果出糙率80.2%,精米70.0%,精米率62.8%,粒长7.5毫米。长宽比3.8,垩白粒率8%,直链淀粉16.8%,为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提升亩产量对话何登骥

一辈子用新技术跟水稻打交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从浙江地方大粒品种“宝大粒”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能显著提高超级稻产量的重要基因GS2。据悉,该基因可让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亲本增加40%以上千粒重和14%以上小区产量。

从事水稻研究多年的何登骥,从年开始,摸索着如何用DNA生物导入技术提升水稻的亩产量,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大约3亩的中稻试验基地上,何登骥和他的研发团队通过DNA生物导入技术,将其他品种的农作物与水稻进行杂交后,激发水稻本身的潜能,让它的生长更旺盛,结出更多的稻穗,提升亩产量。

记者:你是从何时开始这种水稻技术的研究?

何登骥:

我一辈子从事的是常规水稻育种工作,退休前在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担任所长、研究员,现在的水稻生物育种研究是在年退休后正式开始,主要利用自己退休工资投入研发工作。

记者:是什么让你痴迷研究这种水稻生物育种技术?

何登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潮流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希望用创新的生物育种技术增加农民收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目前农村劳动力成本高,按照传统的水稻育秧栽种方式,一个农民一天只能勉强能插一亩田,长沙近郊一天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元,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明显减少,农民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精耕细作打理农田,所以我一直在探索用创新的技术来提高农民的亩产量,增加他们的收入,此外,如果我研发的水稻新品系能大面积推广使用直播技术,农民今后种植水稻就可以省去育秧和移栽的步骤,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能更充分利用土地,以后1个农民就能轻松打理30亩左右的农田。

记者:你所说的DNA生物导入技术是怎样的?

何登骥:

我们试验培育的多个稳定的水稻新品系,均采用了“外源DNA导入技术”,该技术是由上海生化所周光宇教授在年提出来,这种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于植物学上的远缘杂交。简单来说,我们将玉米、稗草、高粱、苜蓿草、芭蕉、苦瓜等50多种可食性作(植)物作为父本与传统的水稻进行远缘杂交,通过DNA生物导入技术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系,激发水稻本身的潜能,让它的生长更旺盛,适应性更强,结出更多的稻穗,提升亩产量。

记者:这种生物导入技术是否属于转基因呢?

何登骥:

这绝对不是转基因!我们去年曾经把通过这种导入技术培育的种子送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后来出具了一份《检验报告》,检验结论一栏写到:依据农业部号公告—6—检验判定,送检的样品“杂优汇湘晚1”未检出CaMV35S启动子基因、Nos终止子基因、BT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年,由我主持研发的“湘晚籼43号”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审定,定性为“远缘杂交”技术。

记者: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中,你大概培育了多少个新品系?

何登骥:

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投入,我们每年培育15亩左右的水稻试验田,包括早、中、晚稻等,目前已有个稳定的、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培育的新品系。我的试验田分布在湖南、海南、江苏、广东等多个地方,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品系试验,如在湖南省耒阳市,我们有小规模的直播中稻试验基地,在湖南省桃源县,我们针对当地山区的特点,开展了旱稻种植的研究,在江苏一些地方的试验田,我们开展了耐盐稻的种植研究。

“硒”望田园-农业大健康·何登骥:功能农业生物科技创新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